《善用悲观的力量》摘记
背景
心理技巧
在你人生的追求中,什麼對你來說最有價值?
宏大的人生目標是人生哲學的首要部分,其次,就是實現人生目標的策略,這個策略將會告訴你,你該做什麼,才最有可能追求到人生真正有價值的事物。
斯多噶主義者的目標,並不是要消除生活中的情緒,而是要驅除負面情緒。
首先,我們要重新思考人生目標。特別要謹記斯多噶主義的主張:我們渴望的許多東西(最明顯的就是名聲和財富)都是不值得追求的。我們要轉而追求內心的平靜,以及斯多噶主義者所說的德行。
其次,我們要學習斯多噶主義者為了達致和維持內心平靜,所發展出的各種心理技巧,還要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最終,我們要成為對自己的人生更內省、更深思熟慮的觀察家。從事日常事務時,我們要審視自己,要反省我們看到的事物,力圖明辨生活中苦惱的來源,並思考該如何避免。
每日之始告誡自我:今天我會遇到干涉、忘恩負義、傲慢、不忠誠、惡意和自私——所有這些都是因為冒犯者的無知,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而造成的。
消極想像:想像最壞的結果,學會渴望早已擁有的事物
熱愛思考的人,都會定期預想可能會發生的壞事。這麼做,顯然就是要避免壞事發生。儘管我們努力試圖避免,壞事還是發生了,然而若是我們曾經思考過此事,就能減輕壞事的影響。
人類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知足;努力工作、得到想要的東西之後,我們會慣性地失去對渴望事物的興趣。我們得到的並不是滿足的感覺,而是感到有些乏味,為了回應這種乏味,又會形成新的、更大的欲望。因此,幸福的關鍵就是:搶先阻斷享樂適應的過程。
獲得幸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會「渴望我們已經擁有的事物」。花時間想像失去自己所珍視的事物;要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我們應該將此時此刻,當成我們的最後時刻來生活。
度過一天時,我們應該時不時停下來想一下「我們不會永遠活著」,以及「因此這一天就可能是我們的最後一天」的事實。換句話說,當斯多噶主義者勸告我們要像度過最後一天那樣度過每一天時,目的並不是要改變我們的行為,而是要改變我們行動時的心智狀態。特別是,他們並不希望我們停止思考未來、為明天做計畫;他們其實是要我們在為明天思考和做計畫的同時,記得欣賞今天。
他們分析自己境遇的根據並不是缺乏什麼,而是擁有什麼,以及如果失去擁有的一切,他們會多麼想念。
預想壞事發生和因為壞事而焦慮是有區別的。深思熟慮是一種智力活動,進行這樣的活動而不影響我們的情緒,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後,消極想像不僅不會使人們悶悶不樂,還會提高他們享受現有生活的程度,因為這能避免他們把這個世界視為理所當然。他們觀察到,消極想像在幫助我們珍視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協助我們準備好應對世界的變化。畢竟,進行消極想像,就是預想周遭世界的無常。
消極想像教導我們擁抱自己恰巧擁有的人生,並從中汲取每一分欣喜;然而,消極想像同時教導我們,對於奪走令我們快樂的事物的變化,也要有心理準備。換句話說,消極想像教導我們享受已擁有的東西,又不依附於它們。也就是說,藉由實踐消極想像,不僅能增加我們體驗快樂的機會,還能讓快樂長盛不衰的機會提高——意即:我們的快樂在經過了境遇的變化之後,仍然存在。
我們要牢牢記住,我們所珍視的一切和所愛之人,總有一天都會離我們而去;若沒有其他事物來掠奪,那麼我們自身的死亡,也會將它們統統從我們手中奪走。總地來說,我們應謹記,任何不能夠無限進行下去的人類活動,都必然會終結。你會有(或者已經有了!)生命中最後一次刷牙、理髮、駕車、修草坪或跳房子;也會有最後一次聽到下雪聲,最後一次看見月亮升起,最後一次聞到爆米花香,最後一次感覺到小孩在你懷裡睡著時的溫暖,或者最後一次做愛。某一天,你會吃下最後一頓飯,不久你將進行最後一次呼吸。
透過思考世界上一切事物皆無常,我們被迫意識到,每次做某事時,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做。這份意識能夠賦予我們所做的事情一種意義和深度,而在沒有這種意識的狀態下,是不可能產生意義和深度的。真正活著的唯一方法,就是將預想無常當成定期要做的事。
控制的二分法:區分能控制與不能控制,讓愛控制的心學會斷捨離
從內在尋找所有的裨益和危害,不同的是,他將放棄外在世界提供的報償,以達致內在的「鎮定、自由和平靜」。當多數人以改變外在世界的方式來尋求滿足時,愛比克泰德卻建議我們改變自己來獲得滿足——說白了,就是改變我們的欲望。如果你尋求的是滿足,那麼改變你自己和你想要的東西,將會比改變你周圍的世界更好,也更容易。
我們可以選擇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或者選擇不由我們決定的事物。如果選擇不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我們就不能夠全然得到我們想要的。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就會「遭遇不幸」,感到「受挫、痛苦和煩惱」。愛比克泰德說,一般人總希望親友永遠活著,這種想法特別愚蠢,因為這可由不得我們。
有我們能夠完全控制的事物,我們一點也不能控制的事物,以及我們能夠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
首先,我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完全能夠控制的事情上,是有意義的。那麼,什麼是我們能夠完全控制的事物呢?首先,我認為我們能夠完全控制我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另一個我認為我們能夠完全控制的事物,就是我們的價值觀。的確,奧里略就認為,美好人生的關鍵是珍視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以及忽略缺乏價值的事物。
他會為自己設定內在目標,而非外在目標。因此,他打網球的目標將不是贏得一場比賽(這是某種身外的事物,對此他只有部分的控制),而是在比賽中竭盡所能地發揮實力(這是某種內在的東西,對此他能夠完全掌控)。
他們的目標不是改變世界,而是盡力帶來一定的改變。即便努力證明無效,他們也處之泰然,因為他們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他們做到了自己能夠做到的事。
宿命論:教你活在當下,擺脫不滿足,學會享受現有的生活
保持心靈平靜的方法之一,就是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採取宿命論的態度。我們應該牢記,自己只是某人(更準確地說,就是命運三女神)寫的劇本當中的演員而已。在這齣劇碼中,我們不能選擇角色;但是不管被分派到什麼角色,我們必須盡力扮演好它。愛比克泰德說,如果想要活得更好,就不應該要求事件遵從我們的欲望,而應該讓我們的欲望來順應事件;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希望事情「像它們確實發生的那樣發生」。
他們要我們牢記,過去是不能改變的。我的某種作為,有可能影響到十年、一天、一分鐘以後,甚或半秒鐘以後發生的事;然而,我的某種作為卻不可能改變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因為我一行動、想去影響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時,這一刻就已滑向過去,因而無法被影響。
而我們擁有的事物之一,就是當下的此時此刻。關於此時此刻,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選擇:可以把眼下的時刻用於希望事情變得有所不同,也可以擁抱眼下這個時刻。若習慣前一種做法,我們就會在不滿足的狀態中度過許多時日;若習慣後一種做法,我們就會享受我們的人生。
自我否定:定期自找麻煩,延遲享受,培養自控力
除了預想壞事發生,有時我們還應該活得就像壞事已經發生。尤其是,我們不應該只想像失去財富會是什麼樣子,而應該定期「體驗貧窮」。也就是說,讓自己滿足於「最微薄廉價的食物」,以及「簡陋和粗糙的衣物」。問題是,缺少這當中的某些事物,我們照樣能夠活得很好;但是如果我們不試著離開這些東西,我們就不知道其中哪些是能夠捨棄的。他認為,除了要活得像是壞事已經發生,我們有時候還要促使壞事真的發生。尤其是,我們應時不時製造機會,讓自己去體驗本來可以輕易避免的不適。
首先,自尋不適(例如,在能夠獲得溫飽時選擇飢餓和寒冷)能使自己變得更堅韌,有能力抵禦將來可能降臨的厄運。
再來,自尋不適的好處並不會顯現在將來,而是會立竿見影。
最后,就是能夠幫助我們享受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
斯多噶主義者說,除了定期自尋不適,我們還應該定期放棄體驗快樂的機會。
奧里略說,大體而言,如果不能抵制快樂,我們最終就只能扮演奴隸的角色,「在自我利益的每一次拉扯之下,像提線木偶般亂顫」,而我們就將在「不斷抱怨今日與哀嘆明天」中度過一生。為了避免這樣的命運,我們必須小心謹慎,避免痛苦和快樂淹沒我們的理性。
普通人擁抱快樂,而聖賢束縛快樂;普通人認為快樂是最高級的好處,而聖賢甚至並不認為快樂是一種好處;普通人做一切事都是為了快樂,而聖賢做的事沒有一件是為了快樂。
人越鍛鍊肌肉,肌肉就變得越強壯;越鍛鍊意志力,意志力也會變得越強壯。有意識地避免快樂本身,也會讓人快樂。
沉思
我們如何面對這些事件?而根據斯多噶主義的原則,我們又該如何處理?你今天治癒了自己的什麼毛病?克制了什麼弱點?在哪方面顯現出進步?
有什麼事擾亂了他的平靜嗎?他生過氣嗎?還是嫉妒?或是貪求性欲?為什麼生活瑣事會令他心煩意亂?他能做什麼來避免呢?
他建議,處理日常事務時,我們應該同時扮演參與者和旁觀者。換言之,我們應該在心裡創造一個斯多噶主義的觀察者,來監視自己,對我們實踐斯多噶主義的努力做出評價。奧里略也有類似的想法,他建議我們檢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弄清我們做事的動機;無論我們試圖完成的事是什麼,仔細考慮它的價值。我們應該不斷問自己,我們是由自己的理性主宰,還是由其他東西主宰。當確定自己不是由理性主宰時,我們應該問,是什麼在主宰我們。
除了對日常事件的反省,我們還可以把部分的省思用於檢視自己的心智清單。
有幾個衡量指標:其一,由於斯多噶主義的影響,我們會注意到,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我們將不再批評、指責和褒獎別人;我們將不再吹噓自己,以及說自己知道得很多;當我們的欲望被阻擾時,我們將責備自己,而不是外在條件。
在我們實踐斯多噶主義的過程中,另一項進步指標是,我們的哲學是由行為,而不是言語構成的。
除此以外,作為斯多噶主義者取得進步的最顯著指標,就是情緒的變化。不過,這並不像對斯多噶主義真正本質一無所知的人通常相信的那樣,是要我們不再體驗情緒。相反,我們會發現我們經歷的負面情緒更少;我們還將發現,我們現在花在期望事情發生變化的時間變少了,而有更多時間享受事物原本的面目。
然而,要獲得作為斯多噶主義者取得進步的最終證明,我們還必須等到自己面臨死亡時。塞內加說,只有到那時,我們才會知道自己的斯多噶主義是否為真。
繼續實踐,「即使成功看來無望。」
生命处方
熱愛人類是我們的義務
在《沉思錄》中,奧里略解釋了這種社會責任的本質。他說,神創造我們,就是「為了某種責任」。那麼,人的功用是什麼呢?斯多噶主義者認為,人主要的功用,就是富有理性。要找出我們的第二功能,只需要運用我們理性思考的能力就行了。
奧里略說,當我盡社會責任時,我應該安靜而有效率地做這件事。理想情況下,斯多噶主義者對於他為別人提供的服務應該是健忘的,就像一條葡萄藤為酒商結出一串葡萄時那樣健忘。
奧里略說,履行自己社會責任的回報,是比感謝、仰慕或同情還要好得多的某種東西。正如我們所知,奧里略認為神在創造我們時,是想到某種特定功用的。他還認為,神在創造時就確定,若我們發揮了這種功用,我們就會體驗到平靜、事事如意。
與人交往的技巧
避開有惡習、愛抱怨、價值觀被腐蝕的朋友。在盡社會責任時,我們是不能夠選擇的:有時為了共同的利益,我們就必須與令人討厭、誤入歧途或心術不正的人交往。然而,在與誰為友的問題上,我們是能夠選擇的。
慎選社會活動。人們往往具有談論某種事情的傾向。在愛比克泰德時代,人們談論格鬥士、賽馬、運動員和吃喝——但談得最多的,還是別人。當我們身處在這樣一群人當中,愛比克泰德建議,我們應默不做聲或盡量少說話,或者將八卦談話巧妙引導到「某種合適的話題」上。
用社會宿命論看待毒型人物。奧里略建議,我們還能通過控制我們對別人的想法,減少他人對我們人生的消極影響。奧里略說,優秀的斯多噶主義者是不會考慮別人在想什麼的——除非是為了公眾的利益,才不得不這樣做。奧里略提醒我們,人們並不是故意要有缺點的,因此,那些令我們討厭的人不得不這樣做。所以,有些人令人討厭是必然的。
放大時空看人世,不仇恨不報復。他認為,把令人討厭的事件放到廣袤的宇宙背景中,這種事情的微不足道就會越加明顯,因而減輕我們的煩惱。
用幽默化解侮辱
他們的策略之一,是在受到侮辱時停下來想想那些侮辱者所說的是否真實。另一種消除痛苦的策略,就是停下來想想侮辱者到底瞭解多少。能夠有效消除痛苦的策略,是思考侮辱的來源。塞內加說,當我們思考侮辱的來源時,最好將侮辱我們的人視為「巨嬰」。
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指出,還有另一種消除痛苦的重要方法,即我們要牢記,當你被侮辱了,伴隨侮辱而來的任何傷害其實都源於你自己。記住,侮辱你的不是那個辱罵或打擊你的人,而是你認為他們正在侮辱你的這種判斷。除非你希望如此,否則他人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只有在你認為自己受到傷害時,你才受到了傷害。困擾人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們對於這些事情的看法。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究竟會幫助我,還是傷害我?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說,這完全取決於我的價值觀。而且,他們還會繼續提醒我,我的價值觀屬於我能夠完全掌控的事物。因此,若外在的某些事物傷害了我,只會是我自己的錯:我本應採納不同的價值觀。
怎樣以最好的方式回應侮辱?幽默是回應侮辱的絕妙方式。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對此深有體悟,提出了第二條面對侮辱的策略:不做任何回應。墨索尼亞斯說,毋須對侮辱做什麼反應,我們應該「坦然、平靜地承受發生的一切」。他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心胸開闊的人應有的舉動。」不回應、繼續做自己的事,彷彿侮辱者什麼都沒說,這樣一來,就沒有任何想法能夠影響我們了。事實上,甚至連地球上反應最遲鈍的人也可以用這種方法面對侮辱。
時機恰當時,我們也可以對侮辱進行有力的回應。
用理性戰勝眼淚
在適度的悲傷中,我們的理智將堅守一種中間狀態,它既不冷漠也不瘋狂,使我們保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而非處在心智的失衡狀態。越是頻繁使用的事物,越應該節制使用。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對抗悲痛的主要策略,是進行消極想像。
命運無法終結我們的眼淚,只有理智才能做到。他特別勸告我們不要「陷入」他人的悲痛之中。
不生氣的心法
塞內加說,憤怒是「短暫的精神失常」,憤怒帶來的破壞是巨大的,「它讓人類付出的代價,任何災難都比不上。」塞內加擔心人們將憤怒作為激發性的工具,原因在於一旦我們開啟了憤怒之門,就無法再關上;而且,無論憤怒最初為我們帶來多少好處,隨之而來的危害在抵消這些好處(平均來說)之後還綽綽有餘。理性絕不會到魯莽、不受羈絆的衝動那裡去尋求幫助,因為在那裡,它說話是不算數的。
我們懲罰人不是為了對他們的所作所為進行報復,而是為了他們好,是為了讓他們不管做過什麼都不再重蹈覆轍。換句話說,懲罰應該是「警告而非憤怒的表達」。
當他們對我們做了壞事,即使我們用慎重、理性的方式勸誡他們,他們仍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對於這種淺薄的人,動氣沒有任何意義(還可能會破壞我們一整天的心情)——但塞內加認為我們可以假裝生氣。
我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某些傾向:不要把人朝最壞的方面想,也不要對別人的動機妄下結論。我們必須謹記,事情的發展常常只是未如我們所願,不要因而認為是某人對我們做出不公正的事。塞內加說,我們特別應該謹記,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生氣的對象其實是來幫助我們的,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生氣只是因為我們認為他提供給我們的協助還不夠多。
如果我們過分敏感,就很容易動怒。塞內加說,更常見的情況是:如果我們溺愛自己,任由快樂腐蝕自己,那麼我們將無法忍受任何事。
激怒我們的事通常並不會真正傷害我們,只是令我們煩惱。對於那些讓我們流淚的事情,大笑、不停地大笑是正確的回應方式!
思考世界的無常。如果這樣做,就會意識到許多我們原本認為重要的事物,其實並不重要,至少在宏大的事物體系中是如此。
若我們提醒自己,我們的行為也會激怒別人,將有助於我們克服憤怒,「我們是生活在一群壞人之中的壞人,只有一件事能讓我們平靜下來——大家共同致力於和平相處。」塞內加說,我們生氣時,應該採取行動,「將所有(憤怒的)表象都轉向反面。」我們應該強迫自己和緩面容、緩和聲音、放慢步伐。
首先,生命太短暫,不該浪費在憤怒之中。而且,如果一個人總是生氣,對身邊的人也是種折磨。塞內加問,為什麼「你不讓自己成為一個活著時受人愛戴、去世後也被人想念的人呢?」換言之,當你能夠體驗快樂的時候,為什麼非要體驗不快樂不可呢?到底是為什麼?
名聲不值得追求
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斷定,人不快樂,很大程度是因為對事物的價值感到迷惑。正因為迷惑,人們便浪費時間去追求一些事物,這些事物與其說令人快樂,倒不如說令人焦慮和痛苦。名聲,是人們不該追求的事物之一。
愛比克泰德認為,如果你不在乎社會地位,你的生活就會好得多。首先你不用浪費時間竭力奉承此人。再則,你還會使這個人喪失只是不邀請你參加宴會就使你感到苦惱的能力。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珍視他們的自由,因此不願做任何讓別人的權力凌駕於自身之上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追求社會地位,就賦予了別人控制我們的權力:我們不得不盤算著做一些事,以便讓他們稱讚我們,還必須抑制自己不要做出讓他們不悅的事情。
愛比克泰德說,如果希望保持自由,那麼與別人相處時,就不要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且,我們應該堅持這種無所謂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既不要在意他們的批評,也不要看重他們的讚美。
請注意,不要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斯多噶學派哲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專注在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的忠告相吻合。如果我沒有能力阻止別人嘲笑我,卻非要浪費時間去阻止他們這樣做,那我就非常愚蠢。奧里略說,我應該反過來把這些時間用在我能夠完全控制的事物上,也就是說,不做任何真正應該遭到嘲笑的事。
奧里略說,與其考慮未來的名聲,倒不如腳踏實地關注我們當前的境況;他建議我們應該「盡力過好今天」。
為了贏得別人的讚賞,我們便不得不採納他們的價值觀。更準確地說,我們將不得不過一種別人認為成功的生活。那麼,在試圖贏得他人的讚賞之前,我們就應該停下來自問,他們的成功理念是否與我們一致。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停下來問問,這些人在追求他們所重視的事物時,是否獲得了我們所追求的平靜。人們對如何贏得他人的讚賞感到困惑;克服這種困惑的另一個方法,就是特意不怕麻煩地做一些可能引發他人蔑視的事情。
這些人可能打算做一些考驗自己勇氣、決心和能力的事,但是隨後又決定不做了,對失敗的恐懼正是促使他們做出這種決定的關鍵。
為了贏得那些人的接納,他真的就願意放棄自己的夢想嗎?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說,這個人如果能夠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就會表現得很好。顯然,那些唱反調的人,應該首當其衝出現在我們必須忽略的人名清單之中。對於他們的看法,他應該學著不去理會。
諷刺的是,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藉由拒絕追逐別人的讚賞,反而可能成功贏得他人的讚賞。人只有真正知道自己是誰,才會表現出這種不在意。
奢侈會傷害靈魂
我們追求財富的主要原因,是想要獲得名聲。更準確地說,我們之所以追求財富,是因為我們意識到財富能買到的物質能讓我們贏得他人的羨慕,而為我們帶來一定程度的名聲。當你能夠抓住的東西如此之少,卻渴望得到那麼多,這是多麼瘋狂愚蠢的想法啊!
試想,鋪張的膳食往往伴隨著奢侈的生活。飲食鋪張的人會比飲食簡單的人體驗到更多的快樂嗎?墨索尼亞斯認為不會。他說吃喝無度的人就像鐵器,由於質地鈍劣,必須不斷打磨;更準確地說,除非奢華盛宴用成分純正的酒、醋或辛辣的醬汁來「打磨」,否則,用餐者也難以感到滿意。習慣奢侈的生活確實有風險,那就是:我們將失去從簡單事物中獲得快樂的能力。
不該只為了美味,而應該為了營養;不該只為了滿足味蕾,而應該為了強健體魄。
這是因為,對於奢華的欲望並不是自然的欲望。自然的欲望(比方口渴時想喝水)能夠得到滿足,而非自然的欲望卻無法得到滿足。
愛比克泰德要我們謹記,尊重自己、值得信賴和思想高尚比財富更加寶貴,他的意思是,如果獲得財富的唯一方法是要放棄這些人格特質,那麼追求財富就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安於微薄收入、靠少量的錢就能讓自己過得富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執著於財富的人,與其讓財富腐蝕心靈,倒不如丟棄財富;不執著於財富的人,如果擁有財富又能夠正確使用,就會成為他周圍人的福分。
在變化中求生存
不讓渴望和討厭的事物形成任何阻礙,防止這些事物有機可乘。心智讓我們變得富有:在最蠻荒的曠野中,心智與我們一起流放;在找到維繫身體所需的一切後,它飽嘗自己精神產物的享受。比起住在哪裡,你的幸福更取決於你的價值觀。
人生下半場的哲學
正是因為他們挖空心思、汲汲營營地追求幸福,反而經歷到焦慮、憤怒和沮喪。當人們經歷中年危機時,會得出以下明智的結論:正因為他想要獲得的東西是錯誤的,所以他覺得不幸福。到那時,我們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能力,都會離我們遠去。讓我們珍惜、熱愛晚年吧;因為如果一個人知道如何利用晚年,那麼他的晚年將充滿快樂。年老的一個負面影響是,我們體認到我們的死亡在某種意義上正在臨近。年輕時,認為自己可以永遠活著,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習以為常地看待我們的日子,結果浪費了許多時間。然而,年老時,每天早上能夠醒來就是個值得慶幸的理由。正如塞內加指出的,「如果上帝樂意多給一天,我們就應當用歡喜的心來迎接。」
墨索尼亞斯建議我們在年輕時就接納斯多噶主義:他認為這是為老年做準備的最佳方法。即使是年老虛弱的人也仍然能夠閱讀、思考斯多噶學派哲學家的文章。他們也能夠進行消極想像,能夠不再為他們無法掌控的事情而焦慮。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採取宿命論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不再浪費最後的歲月去毫無意義地期望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
美好人生的善終
擁有清晰連貫的人生哲學的人,知道生命中什麼東西值得追求,而且因為他花了時間去努力獲取這個東西,那麼他大致已經盡可能得到了。
當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時,並不是真的在想辦法讓這一天成為他們的最後一天,而是要從這一天當中獲取充分的價值——同時也希望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接下來的日子。
实践
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還說,我們會經歷更少的諸如憤怒、悲傷、失望和焦慮等負面情緒,正因如此,我們才可以享受到一定程度、難得的平靜。而由於避免了負面情緒,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到一種特別重要的正面情緒:對我們身處的世界感到喜悅。
首先,斯多噶主義者會盡最大努力去享受那些不能從他們身邊奪走的東西,特別是他們的性格。
此外,當斯多噶主義者享受那些能夠從他們身邊奪走的東西時(正如我們看到的,他們並不反對這麼做),他們也同時在準備著失去這些東西。
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說(尤其是作為實踐消極想像的部分內容),我們需要謹記的是,無論現在享受著什麼,都是幸運的偶然事件,這份享受可能會突然終止,也有可能再也無法享受。
最後,斯多噶主義者小心翼翼避免變成最壞意義上的鑒賞家——也就是說,變成除了「最好的事物」之外,就不能從任何其他事物中獲得喜悅的人。任何人都沒有能力希求一切,不渴望自己沒有的東西,而是歡愉享受正好來到他面前的東西。由於斯多噶主義者已經學會去享受簡單易得的東西,以及不能從他們身邊被搶走的東西,他們會在生活中發現很多可以享受的東西。結果,斯多噶主義者可能會發現,他們對於自己是誰,對於他們正在過的人生,以及對於他們所棲身的宇宙都感到享受。
人生十点
永遠要征服自我,而不是命運;要改變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已建立的秩序。要相信,除了我們的思想,沒有什麼是我們能完全掌控的,所以當我們在外在事務中盡了最大努力之後,剩下的只能聽天由命。如果你拒絕把自己當成受害者(也就是如果你拒絕讓你的內在自我被外在環境征服),那麼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你都可能擁有美好的人生。沒有任何人能夠毀掉你的生活,只有你才有這個力量——當你未能按照正確的價值觀生活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幸福負有相當大的責任,正如同我們對自己的不幸也有責任。
不是努力滿足欲望,而是致力於控制欲望。我們特別需要減緩欲望在我們內心形成的過程。與其努力實現我們腦中的欲望,倒不如努力防止某些欲望形成,並消除已經形成的許多欲望;與其渴望新的事物,倒不如好好經營我們已經擁有的事物。
斯多噶主義者宣稱,獲得幸福的最好方式並不是過自我放縱的生活,而是過自我約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犧牲的生活,而且其他哲學(包括享樂主義、懷疑主義、道家等)及宗教流派(比如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也都提出過類似的主張。我認為問題並不在於那些自我約束、絕不推卸責任的人能否獲得幸福及有意義的人生,而是在於缺乏自我控制、確信沒有任何事比自己更重要的人能否獲得幸福及有意義的人生。
- 自我覺察:在處理日常事務時,我們應該觀察自己,定期反省自己如何回應每天發生的各種事件。我們如何回應侮辱?如何回應財產的損失?如何回應充滿壓力的環境?在回應中,我們運用斯多噶主義的心理學策略了嗎?
- 運用理性思考的能力來克服負面情緒,也盡可能運用理性思考來控制自己的欲望,特別是讓自己確信諸如名聲、財富是不值得擁有的。
- 在不追求財富卻富有的情況下,我們應該享受我們的富裕。
- 應該與其他人建立關係並保持來往,但同時要謹慎挑選交往的朋友。
- 技巧用以處理他人對我們的侮辱,以及防止對方激怒我們。
- 斯多噶學派的哲學家指出人類不幸福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貪得無厭」,以及「習慣擔心超出我們控制的事物的傾向」。
- 進行消極想像。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切事物的無常。我們應該想像失去了自己最珍視的事物,包括財富與摯愛。我們還應該想像失去生命,這樣,我們就會變得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事物,並且由於我們珍惜它們,就不太可能再去渴望其他事物。
- 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採取「分類」加「優先處理」的方法。
- 當我們花時間處理我們能夠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時,我們應該注意將目標內在化。
- 對於外在世界,我們應該抱持宿命論的態度。
我們並沒有因為擁有理性,就超越了進化機制所安排的各種欲望,恰好相反,正是因為有了理性,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滿足欲望。我們能夠運用理性思考,來避免進化過程中早已內建的行為傾向。斯多噶主義者在他們的人生哲學中選擇了正確的目標——即平靜,而且發現了一整套有益的技巧來實現這個目標。
初学与进阶
給初學者①:低調再低調。祕密實踐斯多噶主義,你能夠獲得它的各種益處,同時也能夠避免付出沉重的代價:也就是你的朋友、親屬、鄰居和同事對你的譏笑和嘲弄。
給初學者②:從消極想像入門。最適合新手入門的技巧,就是消極想像。在一天的空閒裡,認真預想你在生命中珍視的某事物喪失的可能。進行這樣的預想,能夠使你的生活觀發生巨大的轉變。它將使你意識到(哪怕只是一時也好):你是多麼幸運啊——無論你的現實境遇為何,你都得為多少事情感恩啊!
給初學者③:精熟控制三分法。按照斯多噶學派哲學家的想法,我們應該實行一種優先選擇的法則,把我們完全不能夠控制的事物、我們完全能夠控制的事物,以及我們能夠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夠完全控制的事物區分開來;進行區分之後,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後面兩個範疇上。尤其,如果關注那些我們完全不能夠控制的事物,我們就是在浪費時間,還會造成不必要的焦慮。作為越來越熟練運用控制三分法的一部分,斯多噶主義的新手要練習將自己的目標內在化。
給初學者④:成為過去和現在的宿命論者。你會意識到,由於過去和現在都不能改變,所以指望它們改變是沒有意義的。無論過去如何,你都要盡最大努力去接受;無論現在如何,你都要盡最大努力去擁抱。
給初學者⑤:找機會發揮斯多噶主義的心理技巧。重新認識憤怒,當別人惹惱我們時,我們做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生氣。要知道,憤怒是妨礙我們獲得平靜的最主要障礙。首先,我充分意識到,憤怒在我的生命中也一定程度具有自己的生命。它像病毒般潛伏,只在我最不希望它出現時才甦醒,並使我痛苦。塞內加說在表達憤怒的過程中毫無快樂可言,其實是錯的。這是關於憤怒的問題:即發洩怒氣令人感覺良好,而壓抑憤怒則使人感覺糟糕。發洩怒氣(或者更好一點就是假裝發怒)的目的之一,是修正某人的行為:因為人們肯定會對發怒做出回應。然而,我發現,我所發洩的怒氣當中,有很大部分是不能用這個理由來解釋的。
給進階者①:實踐自尋不適計畫。A計畫:瑜伽。B計畫:賽艇。C計畫:學樂器。
給進階者②:戰勝另一個自我。當我做某些事造成自己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時,我就將自己(或者說至少是自己的一部分)看成某種遊戲中的對手。這個對手(似乎是我的「另一個自我」)正處於進化的自動駕駛儀上:除了想得到舒適和利用所有現成的享樂機會,他什麼都不想要。為了在比賽中戰勝另一個自我,我必須確立我對他的支配。為了做到這點,我必須使他體驗到他本來可以輕易避免的不適,我也必須阻止他去體驗他本來可以享受的快樂。當他害怕做某事時,我必須強迫他面對恐懼並且克服。為何要玩這種對抗另一個自我的遊戲呢?部分原因在於要培養自律。而為何自律是值得擁有的呢?因為自律的人有能力決定用生命做什麼。玩對抗另一個自我的遊戲,還能夠幫助我塑造性格。快樂來自於否定我們的各種快樂這種現象。塞內加也提醒我們,儘管忍耐某些事會令人不快,但是成功挺過去,我們就會對自己感到滿意。
給進階者③:實踐極簡生活。他想讓自己學會「只對真正可恥的事情感到恥辱」。
給進階者④:錢買不到的美好副作用。享受生活中簡單快樂的能力。
給進階者⑤:在生活中檢驗你的斯多噶主義。身為一名斯多噶主義者,你會不斷為艱困做準備,例如用消極想像或主動造成自己不適的方式來做這樣的準備。
自從開始實踐斯多噶主義,我身上的一個重要心理變化,就是我現在感覺到的不滿足比過去少多了。
斯多噶主義者感興趣的快樂,最好是被描述為一種無目的的享受——不是享受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享受一切。這是僅僅因為能夠參與生命而感到的喜悅。儘管我們不是非享受一切不可,但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一種奇妙而華美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深刻的體認。
儘管實踐斯多噶主義確實可能是錯的,但如果我拒絕斯多噶主義而採納另外某種人生哲學的話,我也可能是錯的。而且我認為,很多人都會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他根本沒有任何人生哲學。
一個人並不需要比別人聰明就可以實踐斯多噶主義,還可以實踐一段時間後再放棄,也不會因為有過這樣的嘗試而令他的狀況變得更糟。換句話說,試著將斯多噶主義當作人生哲學來嘗試,不會有什麼損失,反而有許多潛在的獲益。
事實上,根據奧里略的說法,通過實踐斯多噶主義,有可能獲得全新的人生。
应用
参考
附件
版本记录
2024-09-04,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