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态/The Psychology of Money》摘记
摘记
1 沒有人真的是瘋子
研究歷史可以讓你感受到某些你可以理解的事情,但除非你親身體歷並感受到後果,不然你可能無法真正參透箇中道理,並改變自己的行為。
人們一生的投資決策會大幅奠定在他們那個世代投資人所擁有的經驗,特別是他們剛成年時的經驗。這與智力、受過的教育或性格的老練與否無關,就看你有沒有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成長的好運氣。
人們可能會被誤導,可能掌握的資訊不完整,可能數學不好算錯了,可能被卑劣的行銷話術唬弄了,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能誤判行動產生的後果。噢!人們真的可能會這樣。但是,每個人做成的每一道財務決定在當下都是有意義的,而且都是一再確認過各項條件的結果。他們會告訴自己一則可以自圓其說的故事,交代自己在做些什麼、為何這麼做,而且故事內容還是以自身獨特的經歷形塑而成。
我們全都會花錢做出瘋狂的事,這是因為相對來說,我們都是這場遊戲的新手,你認定瘋狂的事,在我看來可能十分合情合理。
2 運氣與風險
運氣和風險是兄弟,它們都是實際出現的情況,而且在生活中出現的每一項結果都是由外力導致,而不是由個人努力導致。不受你掌控的行動所產生的意外衝擊,可能遠高於你謹慎行動所產生的後果。
我曾請教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Robert Shiller):「關於投資,你會想知道哪些我們無法參透的道理?」他回答:「運氣在投資成功的結果中所扮演的確切作用。」
我們偏愛簡單的故事,但是簡單的故事往往會過於誤導。丟的是同一枚銅板,但結果卻大不相同。
尋找廣泛適用的成功和失敗模式,就會更接近高度可行的作為;模式愈常見,就愈容易套用在自己的人生上。結果愈極端,你就愈難將這些教訓套用在自己的人生上,因為這類結果愈可能受到極端的運氣或風險左右。
當事情進展超級順利時,請謹記,世事總不如表象一樣好。你並非無堅不摧。要是你承認運氣帶給你成功,那麼你就得相信,風險身為運氣的兄弟,也有能力讓你的故事一夕翻盤。但是,反之亦然。
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們明白運氣在成功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同樣也要明白風險這個角色意味著當我們在評斷失敗時,應該原諒自己,並留一點空間理解全貌。
3 貪得無厭
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不可或缺的事物。
當你想要得到愈來愈多,好比希望有更多的財富、更大的權力、更高的聲望等,情況就很危險了,因為野心增加的速度遠比感到滿足的速度還來得快。在這種情形下,你每往前踏出一步,就會把目標再往前推進兩步。你會誤以為自己落後了,迎頭趕上的唯一之道就是冒著愈來愈大的風險。
社會比較正是問題核心。重點是,社會比較的天花板實在太高了,幾乎沒有人碰得到。意思是,這根本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要不然,打贏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開始就別參戰,也就是說,就算賺的比身邊的人還要少,只要坦然接受自己已經得到滿足就好。
千萬不要執著任何事,不管是你的名聲、你的成就,還是其他事情。現在我認為這些事情有多重要?沒錯,這件事毀去我的名聲並不公平,但如果我還在執著自己的名聲,那就太讓人不安了。
名聲是無價之寶。自由和獨立是無價之寶。家人和朋友是無價之寶。被所有你希望真心愛你的人所愛是無價之寶。幸福是無價之寶。你如果想保有這一切,最佳做法就是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不再甘冒可能傷害它們的風險。當你得到滿足時要有自覺。
4 讓人混淆的複利
如果說某件事情有複合效果,這是指一點點的成長就足以成為未來成長的動力,一個小小的基礎就能導致卓越的成果,這聽起來似乎不符邏輯。可能真的太不合邏輯,以致於讓你低估未來的可能發展、成長與結果。
重點是,在成長的假設下,看似細微的小改變,都可能導致荒謬不切實際的數字。所以,當我們研究為何某件事物變得如此強大,好比為什麼冰河時期會形成,或是為什麼華倫.巴菲特可以如此有錢時,我們經常忽視成功的關鍵動力。
線性思考比指數型思考直覺得多。複利這種違反直覺的特質會使人忽視它的力量,即使聰明如我們也一樣會被誤導。
你無法責怪其他人竭盡全力去學習與行動,試圖賺取最高的投資報酬,直覺上來說,這似乎是致富的最佳之道。但是,高明的投資方法不必然與賺到最高報酬有關,因為最高報酬往往是無法重複的一次打擊機會。要賺到可觀的報酬,與你可以堅持並在最長的時間裡重複執行有關。那就是把握複利狂飆的時候。
5 致富與守財
如果我必須用幾個字來總結成功的理財法,那就是「活下去」。求生心態對理財如此重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很明顯:很少有哪個東西的收益大到值得讓你放棄生命。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在第四章學到的,複利是違反直覺的數學。
守財只有一種方法:將一定程度的節儉和偏執結合起來。你得保持謙卑,還要擔憂很快就會失去你所獲得的一切。守財必須節儉,並且接受你的成功至少有部分得歸功於運氣,所以不能仰賴過往的成功經驗,重複使用相同的方法。
這裡要再次強調,請活下去。造成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成長」、「智力」或「洞察力」,而是長久堅持、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這種能力才應該是你的策略基石,無論是用來投資、發展職業生涯或開創事業。
納西姆.塔雷伯( Nassim Taleb)曾經這樣說:「具備『優勢條件』與求生能力是兩件不同的事:前者需要依附後者而生。你得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破壞求生的能力。」
複利並不仰賴賺取豐厚報酬。只有在很長的時間中不間斷的維持良好報酬,特別是在混亂與破壞時期,才會是永遠的贏家。
計畫唯有通過現實考驗才是有用的,而充滿未知的未來才是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許多賭注之所以失敗,不在於它們賭錯了,而是因為它們大多數只有在事情完全正確的情況下發展,才會產生正確的結果。我們通常稱預留犯錯空間為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它是金融界裡最容易被低估的力量。它有許多種表現形式:節儉的預算、靈活的思考與寬鬆的時程表等讓你快樂生活、並擁有一系列成果的任何事物。它與保守謹慎大不相同。保守謹慎指的是避免一定程度的風險,安全邊際則是讓你提高活下去的機會,在特定的風險水準之下提高成功的機率。
6 長尾效應
在商業與投資領域中,許多事情也依循同樣的運作模式。「長尾效應」(long tails)是指結果分布在最遠的末端,這樣的效應在財務領域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少數事件會產生大部分的成果。
任何一件巨大、有利可圖、知名度高或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長尾事件(tail event)導致的結果,也就是說,那是千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的少數事件。
少數幾件事產生絕大多數的成果,這個概念不只反映在你投資組合中企業的真實情況,更是你身為投資人的個人行為中重要的部分。
7 自由
最有價值的財富是有能力每天一早醒來時說:「今天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只要你想要,你就有能力在你想要的時間、與你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這樣的能力是無價之寶,也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與我們考慮的任何客觀生活條件相比,掌控自己生活的強大感受,是預測正向的幸福感更可靠的指標。金錢最大的實質價值(intrinsic value),就是賦予你掌控時間的能力,這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為了一點一點獲得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還沒用掉的資產可以給你最大的控制權,讓在你想要的時間做你想要做的事。
每當洛克菲勒被問到為何開會時一貫沉默,他經常引述一首詩:明智的老貓頭鷹棲息在橡樹上,牠看得愈多,就說得愈少,牠說得愈少,就聽得愈多,我們為什麼不能像明智的老貓頭鷹呢?
如果二十一世紀的作業設備是手持裝置,意味著現代工廠不再是工作據點,而是日常本身。你控制自己時間的能力比起過往世代更加減少。由於控制自己的時間是影響幸福感的關鍵,所以即使平均來說,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錢,卻不覺得自己更幸福,我們也不怎麼意外。
8 超跑車主的謬論
沒有人會像你一樣對自己的身家念茲在茲。看到某個人開著一輛好車,你其實很少會想到:「哇,開這輛車的傢伙真酷。」相反的,你會想:「哇,如果我有那輛車,大家會覺得我很酷。」無論是不是出於潛意識,這才是每個人真正的想法。
這裡有個弔詭:人們往往想要用財富來向其他人傳遞訊息,認為他們應該要得到大家的喜歡與羨慕。但是在真實世界裡,其他人往往忽視你認為該羨慕你的部分,不是因為他們覺得擁有財富不值得羨慕,而是因為他們拿你的財富數字當成比較基準,反映出自己想要被大家喜歡與羨慕的欲望。
這是一種微妙的體認,人人通常會希望能被其他人尊重與羨慕,於是花錢買下其實很少可以帶來如你想像的奢侈品。
9 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花錢向別人炫耀自己多有錢,其實是最快讓自己愈來愈沒錢的方法。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現代資本主義幫助人們造假,直到人們把它變成一門珍貴的產業。但真相是,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財富是還沒買下的名車、還沒入手的鑽石、還沒戴上的名錶、捨棄不買的衣服與拒絕升等的頭等艙機位。財富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
難道真的有必要跟妳說,妳要是花錢買東西,最終就只會得到那些東西,而不是錢嗎?
投資人比爾.曼(Bill Mann)曾經寫道:「沒有其他做法可以比花大錢買下真正的高級貨更快的感覺到自己很有錢。不過真正的致富之道其實是,只花你擁有的錢,以及不花你不曾擁有的錢。就這麼簡單。」
我們應該謹慎定義保有財富(wealthy)與有錢(rich)的差異,這不只是語義上的不同,許多與金錢有關的糟糕決定都是出於不懂這兩者的差別。有錢是指當前收入,但財富隱而不見。財富是一種選項,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你各種選項、彈性與增值,以便未來有一天你可以買到比當下更多的物品。
運動就像變得有錢。你心想:「我做完工作了,現在值得犒賞自己一頓大餐。」而財富反倒像是不吃大餐,但繼續燃燒卡路里。這很困難,而且需要自制力。不過隨著時間拉長,它會在「你能做的事」和「你選擇做的事」之間產生差距。
世界上到處都是看起來樸實、但超級富有的真富翁,也充斥著看起來有錢、但實際卻瀕臨破產邊緣的人。當你正想很快判斷別人的成功,並設定自己的目標時,這一點請謹記在心。
10 存錢
所得超過一定門檻的人可以分成三個族群:會存錢的人、不覺得自己可以存錢的人,以及不覺得自己需要存錢的人。
累積財富與你的收入或投資報酬無關,但與你的儲蓄率息息相關。個人儲蓄和節儉度日就是財務領域的節約與效率,是金錢等式的一部分,可以讓理財操之在己,而且讓未來百分之百跟今天一樣有效率。
高儲蓄率意味著支出金額少於你原本可以花用的金額,而且支出金額較低意味著,你的儲蓄金額會比「原本支出後剩下的錢」更多。
當收入超過一定水準時,你需要的東西只是隱藏在自我背後的事物。不妨這樣想,提高儲蓄金額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增加收入,而是更加謙卑。
當你將儲蓄定義為你的自我與收入之間的差距時,你就會明白,為何許多收入還不錯的人幾乎沒什麼存款。這是一種與本能角力的日常掙扎,他們將自己的孔雀翅膀開到最大,好跟上其他做同樣事情的同儕。
不設定消費目標的存錢行動提供你各種選項與彈性,有能力等待並抓住機會。
如果你有彈性可以等待好機會來臨,不管是在職業生涯的好機會,還是投資的好機會,你就更有機會在必要時學會新技能。你不用再那麼急迫的追逐那些能做到你無法達到成就的競爭對手,而且你還擁有更多餘裕,按照自己的步調找出你的熱情與利基所在。你可以找出一條新路徑、用比較慢的步調,而且用一套不同的假設來思考人生。在智力不再是永久優勢的世界裡,有能力做到大多數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少數讓你顯得與眾不同的要素之一。
更加掌控自己的時間與選項,正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一種貨幣。
11 合理勝過理性
著眼在大多數合理的做法,比試著不帶感情的保持理性來得好。
金融學術界致力用數學式找出最理想的投資策略。但我的理論是,在現實世界裡,人們不想要數學算出來的理想投資策略,而是想要晚上能夠睡得最好的策略。未來的後悔最小,這很難合理化的寫在紙上,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容易證實。
財務領域中經常被忽視的一點是,某件事就技術上來說沒有錯,但在事件的脈絡下檢視卻不合理。
如果你把「做自己愛做的事」視為幸福生活的指南,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像是空洞的幸運餅乾籤文;但如果你視它為某種可以提供必要持久力、以便讓可量化的成功機率增高的事物,那你就會明白,它應該是任何財務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
12 意外!
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始終在發生。深刻領會經濟與投資歷史是明智之舉。歷史有助於我們調整期望、研究人們往往會犯錯的地方,而且提供可能有效的概略參考。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不是展望未來的地圖。
第一,你很可能會錯過許多造成影響的異常事件。
長尾事件容易讓人看輕的原因在於,事情惡化的程度被低估。問題是,每當我們思考未來的投資報酬時,經常讓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事件引導我們把事情看成最壞的情況。但是這些創紀錄的事件發生之際並沒有先例可循,所以假設過去最糟(和最好)的事件會與未來最糟(和最好)事件相似的預測專家根本沒有遵循歷史經驗,他們無意中假設沒有發生過的歷史不適合套用在未來。經濟史上最常見的情節就是意外事件扮演的角色。
無論何時,只要我們被某一件事嚇到,即使我們承認自己確實犯錯,我們都會說:「喔,我絕對不會重蹈覆轍。」但事實上,每當你因為沒有預測到的某件事而犯錯,你應該學到的是,這個世界真的是太難預料了。這才是從意外事件學到的正確教訓:我們的世界總是出乎意料。未來最重要的經濟大事(會造成最重大實質影響的事件)是歷史幾乎無法提供我們些許指導的事。
第二,歷史可能是一道讓人誤解未來經濟與股市的指導方針,因為它並未考慮與當今世界息息相關的結構性變革。
所謂的改變是指:隨著機會變得眾所周知,競爭也不斷加劇;科技讓資訊更容易取得,隨著經濟重心從工業轉向科技業(這些產業有不同的商業週期與資本用途),產業也跟著變化。世事已經改變。
這不代表我們思考金錢時應該忽視歷史,但是其中有個細微的差別:你回顧的歷史愈久,得到的收穫應該就會愈平淡無奇,好比每個人與貪婪及恐懼之間的關係、他們在壓力下的行為舉止,以及如何回應誘因激勵等種種平凡事物,往往都是維持穩定狀態。金錢史在這類事情上很有用處。但是特定趨勢、特定交易、特定產業、與市場有關的特定因果關係,以及人們應該拿自己的錢去做什麼事,一直是不斷演化的範例。歷史學家不是先知。
13 預留犯錯空間
你必須為自己預留犯錯空間,對你的計畫做計畫,而不是按照計畫做事。
歷史上隨處可見各種好主意,但它們和爛點子難以區別,預留犯錯空間的智慧是承認不確定性、隨機性和偶然性等未知都是生活中永遠存在的部分,和它們打交道的唯一之道,就是把「你預想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與「可能會發生什麼事」的差距拉大,同時還能讓你再戰一回。安全邊際的目的是想讓預測變得毫無必要。
你也可以把安全邊際稱為預留犯錯空間,或預留多餘部位,這可以說是在這個由機率主導、而非確定性主導的世界中,安全航行的唯一有效方法。
葛拉漢的安全邊際只是一個簡單的建議,我們不必把眼前的世界視為非黑即白、可預測或全憑運氣。所謂灰色地帶是指,追求可能可以接受的結果,這才是向前邁進的聰明做法。
幾乎涉及金錢的每一件事都要預留犯錯空間,但是大家往往低估這樣做的必要性。
預留犯錯空間讓你可以忍受一系列潛在的結果,而且這樣的忍耐力會讓你堅守主張夠長的時間,好讓這個從低機率結果中獲得好處的機會落到對你有利的局面。
解決方案很簡單:在估算未來的報酬時,先預留犯錯空間。這種做法更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
納西姆.塔雷伯說:「你可以熱愛冒險,但應該徹底厭惡破壞。」確實沒錯,你應該抱持這種心態。這個概念就是,你必須承擔風險才能成功,但是不值得承擔任何會摧毀你的風險。要是這個不利因素的代價就是毀滅,無論其他九五%的時間出現的有利因素看起來有多吸引人,都不值得你去承擔風險。
為了避開這個問題,我把自己的錢分成兩個用途。一部分承擔風險,一部分則戒慎恐懼。這種做法並不一致,但是致富心態會讓你相信那是一致的做法。我只是想要確保可以持續夠長的時間來讓自己承擔的風險得到回報。你必須活下來才會成功。在此重複強調本書提到的重點:有能力在你想要的時間、與你想要的人一起做你想做的事,可以提供無限大的投資報酬率。
預留犯錯空間不僅是把你認為可能發生事情的目標範圍擴大,更有助於保護你不受沒想到的事情波及,這可能是我們面臨最棘手的事件。
你大可為每項風險做好計畫,除了那些瘋狂到根本不會想到的事件。但那些瘋狂事件可能帶來最嚴重的傷害,因為它們發生的頻率常常高於你的想像,而且你未曾為它們制定因應措施。
有個方法可以杜絕損害,那就是避免單點故障(single points of failure)。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來說,有個很好的經驗法則就是,任何可能壞掉的事物最終都免不了會壞掉。所以要是許多事情都仰賴某件事才能運作,而那件事出問題了,你就等著災難到來。這就是單點故障。理財最大的單點故障就是,只依靠一份薪水來支應短期花費所需,卻沒有存款,把自己認定的支出額度與未來可能的支出水準之間拉開差距。
14 你會改變
心理學的基礎就是,人們很不會預測未來的自己。歷史終結錯覺(End of History Illusion)是心理學家說明人們敏銳意識到自己過去歷經巨大變化,但低估未來自己的個性、欲望與目標可能改變的幅度。
查理.蒙格說複利的首要原則是,沒必要的話,絕對不要打斷它。我們的財務計畫要避免走極端。持久是主要關鍵。在工作生涯的每個時間點,力求每年有足夠金額的存款、足夠的自由時光、沒有太多的通勤時間,與至少有足夠的家庭生活時間等目標,就會讓自己堅守一套計畫的機率增加,而且避免因為哪一天其中某件事情落在光譜極端時而感到後悔。
我們也應該要接受自己實際上已經改變看法。箇中訣竅是接受現實已經改變,然後盡快繼續向前邁進。
「當我問起丹尼爾他怎樣重頭開始,彷彿我們從沒有寫過之前的草稿時,」茲威格繼續寫道:「他說了一句我畢生難忘的話:『我沒有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就是將決定牢牢的固守在過去付出卻無法獲得回報的努力。在一個眾人都會隨著時間改變的世界裡,這是惡魔,它們讓未來的自我被過去截然不同的自我所囚禁,就好像讓陌生人為你做出重大的人生決定一樣。
你要擁抱這個構想:一旦你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人,比起靠著呼吸器苟且偷生,不顧一切的拋棄過去的財務目標,可能是一個讓未來遺憾達到最小的好策略。
15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每個事物都有價格,但價格沒有全寫在標籤上。問題在於,許多事物的標價並不明顯,除非你有第一手經歷,但到了那時,帳單往往已經到期。
你不是實際做事的人,所以每個工作看起來都會很簡單,那是因為在競爭場裡的人面對的挑戰,往往是群眾看不到的。多數事情在執行時遠比紙上空談時困難得多。有時候這是因為我們過度自信,更常見的情況是,我們不善於辨識出成功的代價有多高,讓我們不知道是否真能負荷。
成功的投資法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一樣,都需要一個價格,但是它的計價單位並非美元和美分,而是波動性、恐懼、懷疑、不確定性和遺憾,除非你及時應付這些情緒,不然很容易忽視它們。這是取得市場報酬的代價,也就是市場的收費。它是入場費的成本,而且會讓人心痛。
你可以付出代價、接受波動性與動盪;或者可以找到一種不確定性較低、而且報酬也比較低的資產,也就是相當於二手車;或者你也可以試圖化身竊車大盜:試著一邊賺進報酬,一邊避免隨之而來的波動性。
問題是:為何有這麼多人會願意付錢買車、置產、買食物與度假,同時卻也會努力避免為了豐厚的投資報酬付出代價?
答案很簡單:投資成功的代價並非立即可見的價格標籤,所以一旦帳單到期,也不會覺得是為了得到某些好產品所付出的費用,反而像是犯下一些錯事所以被開罰單。
市場報酬從來就不是免費的東西,也永遠不可能免費。
箇中訣竅就是說服自己相信值得付出這筆市場手續費,這是妥善因應波動性與不確定性的唯一方法。不只是忍耐著付錢,而是體會到這是值得付出的入場費。
16 你和我
金融界存在一個看似無害的觀念,但這個觀念一直以來卻造成無法衡量的損失。這個概念是說,在投資人有著不同目標與時間規畫的世界裡,資產都有個理性的價格。
當投資人(無論哪個資產階級)有不同的目標與時間規畫時,對某個人來說看似荒謬的價格,可能對另一個人來說很合情合理,因為這些投資人關注的要素並不相同。
金融界有一則鐵律是,資金會盡可能追逐最大的報酬。要是一項資產有動能,會持續上漲一段時間,對一群短線交易員來說,假設股票會繼續上漲也不是什麼瘋狂念頭。當然並不是永久如此,只要他們需要的一小段時間有上漲就夠。動能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吸引短線交易員。
你沒有體認到的是,為這支股票設定邊際價格的交易員其實正在玩一種跟你完全不同的遊戲。一旦你搞不清楚為什麼其他人這麼做,就無法知道他們還會繼續這樣做多久、什麼事會讓他們改變心意,或是他們會不會學到教訓。
這裡的重點在於,在與金錢相關的事情中,很少事情比理解自己的時間規畫,以及不被玩不同遊戲的玩家所採取的行動與行為說服更重要。
我可以推薦的主要做法就是,確認你正在玩一場什麼樣的遊戲。
17 悲觀主義的魅力
樂觀主義是一道信念,相信隨著時間過去,即使一路上橫遭挫折,良好結果發生的機率仍然對你有利。
直接比較或相互權衡時,損失隱約比收益更為放大。這種介於正面與負面期望或體驗的力量,之間的不對稱性有一段演化史。更緊急去處理威脅而非機會的生物比較有機會活下來,並繁衍後代。
第一,金錢無處不在,所以壞事一發生,往往會影響每個人,並引起所有人關注。
第二,悲觀主義者往往不考慮市場如何調適,就武斷的推論當前趨勢。經濟學有一則鐵律:極好與極壞的情況鮮少長期保持一致性,因為供給與需求以一種難以預測的方式自我調適。
第三,進展發生得太緩慢,難以察覺,但挫敗發生得太快,難以忽視。成長是由複合的力道所驅動,永遠需要時間;破壞是由導致整體系統失靈的單點故障所驅動,可能幾秒內就會發生,而且失去信心可能轉瞬之間就會出現。
悲觀主義的短期劇痛占上風,樂觀主義推動的力量卻沒有人注意到。
這強調本書之前提到的重點:投資時你必須先認清成功的代價,也就是理解長期成長背景下的波動與損失,然後心甘情願付出代價。
期望每一件事都很好,意味著一個感覺平淡的最好情境。悲觀主義則是降低期望值、縮小可能的結果與你認為很好的結果之間的差距。
或許這就是它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期待諸事不順,反倒是讓人在事情沒那麼不順時感到驚喜的最好方式。
18 當你相信任何事情
我們對自己講述的經濟故事。二○○七年,我們說的故事是房價穩定、銀行家謹慎小心,而且金融市場具備為風險訂價的精準能力。二○○九年,我們不再相信那則故事。那是唯一改變的事情。但它讓全世界完全不一樣了。
第一,你愈想要某件事成真,就愈有可能相信一則高估事情可能成真的故事。生活中有許多我們信以為真的事情,因為我們迫切希望它們是真的。吸引人的虛構故事發生在你這個聰明人想要找出解決方法、卻面臨有限的控制權和高額風險組成的情境。
財務觀點何其多,一旦你選定或偏好某一套策略,就會花錢、也會花心神投資它。如果你想要某一支股票漲十倍,它就和你成為命運共同體。如果你認為某一套特定的經濟政策會引發惡性通膨,它就成為你的立場。
他們想要信以為真的事情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但他們這樣做只是因為有個巨大結果的可能性存在。「你想要相信事情是真的」與「你需要相信事情是真的,以便獲得可接受的結果」兩者的差距愈大,你就愈能保護自己,不會因為吸引人的金融虛構故事而受害。
這句話再強調也不為過:在金融領域中,預留犯錯空間的力量最強大,而且風險愈高,預留的空間應該也要愈大。但是最大風險在於,你一心想要相信某件事是真的,悲慘的是,你的預測範圍幾乎和現實沒有交集。
第二,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視角都不完整,但我們會想像一套論述來填滿其中的空白。
閱讀歷史的人往往會尋找能夠證明自己正確並證實個人看法的觀點。後見之明就是解釋過去的能力,提供我們世界可以理解的幻想;也提供我們世事運作自有道理的幻想,即使事實不然。在許多領域裡犯下的錯誤與這一點大有關係。
同意你不明白的事情有很多,意味著同意世界上發生的許多事情自己都無法掌控。這一點可能讓人很難接受。卡爾.理查茲(Carl Richards)寫道:「風險就是,當你認為你已經想到所有事情之後,剩下來沒想到的事。」心理學家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曾寫道:「我們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世界,所以我們請教聽起來夠權威的專家,他們承諾滿足那股需求。」
滿足那股需求是很貼切的說法。
康納曼曾經為這類故事畫出一個發展的路徑:我們在計畫時僅會聚焦在自己想做和做得到的事,忽略其他人的計畫與技能,它們可能影響我們的結果。我們解釋過去與預測未來時,聚焦在技能的因果作用,忽略運氣扮演的角色。我們聚焦在自己已知的事,忽略自己不知道的事,這讓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太有信心。
然而,創業家自然聚焦在他們知道最多的事情,也就是自己的計畫與行動,以及籌資難易度這類最立即的威脅和機會。他們比較不清楚競爭對手的狀況,因此自然會想像一個競爭不會扮演太多角色的未來。
19 觀點匯總
當事情運作順利時,請盡力找出謙卑之道,當事情出錯了,請盡力找出原諒/同情之道。
當你在評斷自己與其他人時,請秉持這種心態。尊重運氣與風險的強大力量,你才能擁有更好的機會去聚焦在自己可以實際掌控的事物,你也會有更好的機會去找到正確的榜樣。
少一點自我,多一點財富。存錢是自我與收入間的差距。而財富則是看不到的資產,所以,今天壓抑購物的衝動,以便在未來擁有更多東西或更多選項,財富便應運而生。
使用可以幫助你一夜好眠的方式理財。
不過就所有財務決定而言,「這樣做可以幫我一夜好眠嗎?」這個基礎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最高指導原則。
如果你想成為更出色的投資人,你唯一可以做到最有效果的事情就是增加你的投資時間。
就算很多事情出錯也沒關係。
用錢來拿回時間的掌控權,因為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會嚴重影響幸福感。
變得更良善,而且少點誇耀。
存錢。存錢就對了。你根本不需要某個特定的理由才能存錢,存錢買車、付頭期款或緊急醫療費用都很好,為了無法預料或難以定義的費用而存錢,就是最好的存錢理由。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連串的意外組成,不為任何特別指定的用途存款,可以讓你有能力消弭人生不可避免會在最糟糕的時刻受到的驚嚇。
確認成功的成本,並準備為此付費。
請鄭重預留犯錯空間。
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與你想要順利完成、因而預期未來會發生的事,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讓你保有耐力的事情,而耐力正是讓複利隨著時間拉長施展魔法的關鍵。
避免做出會有極端結果的財務決策。每個人的目標與欲望都會隨著時間改變,你過去做的決定愈極端,隨著事情演變,你也許會對此更加後悔。
確認你正在玩的遊戲,而且確保自己的行動不會被玩另一種遊戲的玩家影響。
尊重混亂。聰明、有見識、講道理的人在財務領域可能不會有相同的看法,因為每個人都有截然不同的目標和欲望。沒有單一的正確答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尊重運氣與風險的強大力量,你才能擁有更好的機會去聚焦在自己可以實際掌控的事物,你也會有更好的機會去找到正確的榜樣。
20 我的自白
只要告訴我,你用自己的錢做些什麼。我喜歡這個問題,因為它凸顯「合理的事」(大家建議你做什麼)與「他們感覺正確的事」(他們實際上做的事)之間有一道很大的鴻溝。
某人建議你做的事和他們為自己做的事不同,並非總是壞事,這只不過彰顯出,當你在處理會影響自己與家人的複雜、情緒化議題時,沒有正確答案,沒有普遍真理。對你和你的家人唯一可行的做法是檢查你想要確認的標準,以這個方法讓你感到自在,而且晚上可以睡得很好。
查理.蒙格曾說:「我沒打算致富,我只想要財務獨立。」
我通常只是想要每天醒來時,知道家人和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做任何事。
賺一份醫師的薪水無法消除就讀醫學院時養成省吃儉用餵飽三名兒女的節儉心態,他們就在高儲蓄率、量入為出的生活中度過美好時光。
對我來說,財務獨立並不意味要停止工作,而是意味著只要你想要,就可以在想要的時間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工作。
實現某種程度的財務獨立不用仰賴醫師的收入,主要是確認自己的期望都能獲得滿足,量入為出的生活。就任何收入水準而言,財務獨立是由你的儲蓄率所驅動,當你的收入超過一定水準,儲蓄率是由你的生活方式期望維持不變的能力所驅動。
納西姆.塔雷伯解釋:「真正的成功就是退出一場永無止境的競爭,調整自己的活動,但求心靈平靜。」我喜歡這句話。
好決定不必然都很理性,有些時候,你就是得在開心與「正確」之間做出選擇。
不過我學到與個人理財有關的每一堂課都告訴我,每個人終將面臨意料之外的龐大開銷,誰也逃不過,正因為大家都沒有預期到,所以沒有人特地為這些開銷制定計畫。
人生就是在賭賠率,我們想的賠率不盡然相同。
我根深柢固的投資信念就是,為投資付出的心血與投資結果幾乎毫不相關。
我的投資策略不仰賴挑選正確產業,或是下一場經濟衰退的時機,而是高儲蓄率、耐心與認定全球經濟將在未來幾十年創造價值的樂觀心態。
無論我們如何儲蓄或投資,我很確定我們永遠都以財務獨立為目標,也永遠都會盡一切努力讓晚上可以睡好覺。我們認為這是終極目標:熟悉致富心態。
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描述債務危機如何開始:從人們開始承擔超過自己能夠負擔的債務那一刻起算。那是可怕、痛苦的時刻。
应用
参考
- Morgan Housel. 致富心態.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3.
附件
版本记录
2024-02-02,初稿;